- 平复帖 陆机
- 伯远帖 王绚
- 兰亭序帖 冯承素摹本
- 善见律 国诠
- 张好好诗 杜牧
- 神仙起居法 杨凝式
- 自书诗 林逋
- 三帖卷 文彦博
- 诸上座帖 黄庭坚
- 菬溪诗卷 米芾
- 游春图 展子虔
- 五牛图 韩滉
- 挥扇仕女图 周昉
- 重屏会棋图 周文矩
- 卓歇图 胡瓌
- 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
- 高士图 卫贤
- 写生珍禽图 黄筌
- 渔村小雪图 王诜
- 芦汀蜜雪图 梁师闵
- 江山放牧图 祁序
- 临韦偃牧放图 李公麟
-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
- 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
- 后赤壁赋图 马和之
- 万松金阙图 赵伯骕
- 步辇图 阎立本
- 青釉堆塑楼阁人物谷仓罐
- 青釉风首龙柄壶
- 黑釉蓝斑花瓷腰鼓
- 淡天青釉旋纹三足樽式炉
- 官窑青釉弦纹瓶
- 月白釉出戟尊
- 珍珠地划花双虎纹瓶
- 灵鹫毬路纹锦袍
- 陈仓石鼓
- 宋拓东汉西岳华山庙碑册
- 《刊谬补缺切韵》龙鳞装
平复帖 陆机

- 晋代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创作的草隶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
- 《平复帖》共九行、八十四字,是陆机写给一个身体多病、难以痊愈的友人的一个信札,因其中有“恐难平复”字样,故名。它是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其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
-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皆有参考价值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2年列入《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伯远帖 王绚

- 东晋书法家王珣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
- 《伯远帖》是作者给亲友伯远书写的一通信札,其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为行书早期的典范之作。全篇随其本字之形,顺其自然之态,而又通篇和悦,自然一体,有如天成
- 《伯远帖》是现今学术界公认唯一传世的东晋名家法书真迹,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称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首的“三希帖”, 亦被列为“天下十大行书”之一,排行第四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2年列入《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兰亭序帖 冯承素摹本

- 唐代冯承素摹写的纸本行书作品
- 该卷纵 24.5 厘米,横 69.9 厘米,以楮纸拼接制成,纸质光洁精细。前13行与后15行行距疏密有别,整体布局错落连贯。笔法保留勾摹痕迹,锋锐处可见贼毫、叉笔,兼具临写特点
- 视为传世摹本中最接近王羲之原迹之作。卷后有宋至明20家题跋及180余方鉴藏印,历经南宋内府、元代郭天锡、明代项元汴、清代乾隆内府等收藏,并刻入“兰亭八柱”第三柱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2年列入《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善见律 国诠

- 唐代贞观廿二年(648年)由经生国诠奉敕抄写的小乘佛教经典《善见律》全卷
- 该卷采用纸本楷书书写,纵22.6厘米、横468.8厘米,全文260余行4400余字,其书法结构谨严、笔画挺拔;卷后附有赵孟頫、冯子振、赵岩、邢侗、董其昌等历代名家的题跋
- 唐代"经生体"的典型代表作品;卷后附有的题跋不仅增添了文物的文献价值,更形成了跨越五个朝代的艺术对话,成为研究中国古代书法传承与鉴藏体系的重要实物资料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2年列入《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张好好诗 杜牧

- 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纸本行书书法作品
- 《张好好诗》共四十八行,每行八字不等。内容为五言古诗,诗的内容是对当时一位才华卓越,但一生遭遇非常不幸的歌妓张好好表示同情之意,并借此发挥自己的感慨之情
- 杜牧仅存的书诗墨迹,也是杜牧自撰诗歌并书的艺术作品。全篇书法笔势放纵,风格雄健,转折处有孙过庭《书谱》之神韵,很有魏、晋书法的古朴风度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2年列入《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神仙起居法 杨凝式

- 五代书法家杨凝式创作的纸本草书作品
- 《神仙起居法》纵27cm,横21.2cm,草书8行,共85字。 该卷草书中夹有行书,用墨浓淡相间,笔法劲逸,字距较疏,布局错落有致,体现了险中求正的特点。其递传有绪,前有明代项元汴“摩”字编号,后纸接有宋代米友仁,元代商挺,清代张孝思题记及无名氏行书释文5行,钤有印章一百二十余枚方
- 杨凝式草书代表作之一,对宋代书法影响巨大,曾经归南宋及清朝内府珍藏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2年列入《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自书诗 林逋

- 北宋隐逸诗人林逋创作的行书手卷文物
- 该卷为林逋手书自作诗合集,包含《松扇五诗卷》《孤山雪中》《孤山松亭》三组诗作,卷末附有苏轼题跋。该手卷采用行书书写,字势修长挺拔,运笔劲健中含虚和之气,结体疏密有致,整体呈现出林逋"清瘦遒劲"的独特书风;全卷以行书书写于砑花素笺纸上,装裱形制为北宋流行的'宣和装'
- 现存唯一确认为林逋真迹的书法作品,该卷具有三重价值:一是印证《宋史》所载林逋"善行书"的文献价值;二是展现北宋隐逸文人书法风貌的美学价值;三是其历千年仍保存完整的造纸工艺研究价值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2 年列入《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三帖卷 文彦博

- 北宋时期文物,由名臣文彦博书写
- 文彦博行书三帖卷包含三帖,均为公文案牍批语,书风各异:《护葬》为行书七行五十六字,墨色稍损;《定将》以大字行书三行十一字,笔势沉着,兼具颜真卿遗风;《汴河》行书二十一行,分两接纸书写,内容涉及汴河水利管理;采用宋印骑缝联装,推测为宋代原裱形制
- 第一帖年岁久远,似经揭损,墨色较疲;第二贴字如拳大,笔势沉着,被张珩视为文氏传世墨迹之首;第三帖与后米元晖跋草书白纸本联装,有率更家法,骨胜于肉,当为晚年所书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2 年列入《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诸上座帖 黄庭坚

- 北宋书法家黄庭坚所书纸本草书手卷
- 《宋诸上座帖》纵33厘米,横729.5厘米;此帖系黄庭坚为友人李任道抄录五代僧人文益的禅宗《语录》,卷末附有大字行楷自跋,形成草书与行楷二体并存的独特形制;全卷共92行,通篇笔意纵横雄浑,以怀素狂草为宗,运笔悬腕摄锋,字形奇崛洒脱,行气贯通
- 作为黄庭坚晚年艺术巅峰之作,其开创性地通过字形穿插避让、拉长纵向笔画等手法构建视觉张力,突破唐代草书规范,开创"以禅入书"的审美范式,在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2 年列入《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菬溪诗卷 米芾

- 北宋书法家米芾于元祐三年(1088年)创作的纸本行书作品
- 全卷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包含35行394字,内容为六首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开篇的自撰诗,卷末署年款“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该卷以中锋运笔为主,融合正、侧、藏、露等锋势变化,点画波折连贯自然,结体舒展且中宫微敛。字体多向左攲侧,呈现险中求稳的态势,兼具颜真卿书法笔意与自我创新特色
- 其书风承袭晋代王献之笔意,集中体现了米芾行书“八面出锋”的典型特征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2 年列入《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游春图 展子虔

- 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绢本、青绿设色
- 图中展现了水天相接的情形,上有青山叠翠,湖水融融,也有士人策马山径或驻足湖边,还有美丽的仕女泛舟水上,熏风和煦,水面上微波粼粼,岸上桃杏绽开,绿草如茵;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遥摄全景,人物布局得当;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
- 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该画是展子虔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绘画史、艺术史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2 年列入《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五牛图 韩滉

- 唐朝韩滉创作的黄麻纸本设色画
- 《五牛图》纵 20.8 厘米,横 139.8 厘米,横卷中的五头牛从右至左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一俯首吃草荆棵蹭痒,一翘首前仰缓步前行,一纵峙而鸣,一回首舐舌,一络首而立。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外,没有其他的背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
-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2 年列入《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挥扇仕女图 周昉

- 中国唐朝画家周昉创作的一幅国画,绢本设色
- 《挥扇仕女图》是一幅描写唐代宫廷妇女生活的作品。全卷所画人物共计十三人,分为五个自然段落。5个段落似离还合,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嫔妃的生活,表达出她们寂寞、沉闷、空虚、无聊、幽恨暗生的心情。画面结构井然,线条秀劲细丽,赋色柔丽多姿,艳而不俗
- 代表了唐代宫苑仕女画在形神兼备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2 年列入《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重屏会棋图 周文矩

- 五代时期画家周文矩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原本已经失佚,现存摹本)
- 《重屏会棋图》描绘的是五代南唐中主李璟的宫廷行乐生活。几个人物的情态刻画细腻准确、富有个性。用线细劲曲折,略带顿挫,即“战笔”法。整幅作品构思奇巧,画中有画,能以纵深感增添画面的情趣
- 《重屏会棋图》是五代时期重要的肖像画作品,不但在人物写真方面达到了很高的造诣,而且在空间处理上也表现出了严谨的法度,是研究南唐历史和绘画艺术不可多得的国宝级名画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2 年列入《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卓歇图 胡瓌

- 五代胡瓌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
- 纵观整幅图,前半段为立歇部分,马背上的猎物点缀了人马刚从追逐和喧闹中转入静态,在马群的尽头是走向乐舞场地的捧花女,把歇息和乐舞两段有机地结合起来。舞蹈者在音乐的伴奏下跳跃,构成全图的高潮,充分显示了画家处理大场面中人马动静、聚散的艺术能力,充满了浓厚的北方草原民族的生活气息
- 一幅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场景的风俗画面,很富于地方色彩和情趣。笔法古劲,精密,色彩沉着,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为了解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提供了实录,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2 年列入《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

-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现存宋摹本,绢本设色
- 《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此画绘写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即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整幅作品线条遒劲流畅,工整精细,构图富有想象力;不同物象的笔墨运用又富有变化,尤其敷色更见丰富、和谐
- 在唐与后世的技法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此画在美术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代表了古代工笔重彩的最高水平;五代时期写实性较强的代表作之一,是研究五代时期服饰、装饰等艺术风格的重要参照物,对研究中国古代绘画、传统服饰、民族音乐以及古代人文生活艺术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2 年列入《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高士图 卫贤

- 五代画家卫贤创作的一幅绢本淡设色中国画
- 此图原著收录于《宣和画谱》中,名为“梁伯鸾图一”,为卫贤所作《高士图》组画之一, 原图共六幅,画有黔娄先生、楚狂接舆、老莱子、王仲孺、于陵子和梁伯鸾,但前五幅已佚失,仅剩下描绘梁鸿与孟光的这幅
- 该画作集山水、人物、建筑画为一体,手法准确精细,是五代画家卫贤的代表作品;该画作是能见到的传世卷轴画中,年代最早的以界笔“植柱构梁”的建筑画迹之一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2 年列入《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写生珍禽图 黄筌

- 五代十国画家黄筌创作的绢本设色画
- 纵41.5厘米,横69.5厘米;图中采用“勾勒法”(先用细而淡的墨线勾勒出物体的部位和轮廓,然后填彩)画了鹡鸰、麻雀、鸠、龟、昆虫等动物二十余件,排列无序,但每一件动物都刻画得十分精确、细微,甚至从透视角度观之也无懈可击。左下方有“付子居宝习”的款字,可知为给其子黄居宝摹习的范本
- 《写生珍禽图》形象生动逼真,工笔细腻严谨,设色鲜丽,体现了黄筌精湛的画技。他的绘画风格影响了北宋画坛百年之久,成为这个时期品评花鸟画的标准规则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2 年列入《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渔村小雪图 王诜

- 北宋画家王诜所绘的一幅设色绢本山水中国画
- 绢本,纵:44.4厘米,横:219.7厘米,描写冬季小雪初霁的渔村山林景色。图中雪山奇松,溪岸渔艇,峰回路转,步移景易,整个画面意境萧索,笼罩在一片空灵、静寂的氛围之中,虽有渔夫艰苦劳作,但反映的却是文人逸士向往山林隐逸生活的雅致情怀
- 整幅作品在清逸雅致间不失富贵华丽,与画家向往田园牧歌式的旷淡生活是相一致的,也体现了宋人作画强调意与境交融的审美追求;构图以深远法,巧妙安排近、中、远景,给人咫尺千里之感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2 年列入《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芦汀蜜雪图 梁师闵

- 北宋画家梁师闵所作的一副绢本设色画
- 《芦汀密雪图》画的是密雪覆盖着沙清丘岸的芦塘小景,湖水尚未封冰,一对鸳鸯在水中游戏戏,一对㶉鶒在沙渚上小牺,暮风低垂,寒风萧索,描绘出空旷清幽景象
- 《芦汀密雪图》的装裱风格是人们研究古代“宣和装”的比较完整的模本;画家以笔墨的意趣画出了充满生机的严冬,笔法细润,皴法简括,意境清幽。是严谨细密画风的代表作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2 年列入《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江山放牧图 祁序

- 北宋祁序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
- 此画描写江南水乡儿童放牧的情景。画面上,江面开阔,山坡平缓,草木茂盛,十多头牛散布于江畔与江水之中,饮水、觅草、闲步、涉江,姿态不一。牧童们或牵牛背吹笛,或拍板唱和,或围坐弈棋,或放飞风筝,自由自在,天真烂漫。远处阡陌纵横,田畴连绵,农夫们荷锄而归
- 整幅画布局疏朗有致,虚实变化丰富,描绘笔法劲健,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2 年列入《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临韦偃牧放图 李公麟

- 北宋画家李公麟创作的绢本水墨淡设色画,是其摹古之作
- 画中展现了皇家牧场的浩大场景:马倌赶着拥挤的马群在丘陵中鱼贯出现,马匹在平川上散开,自由自在地吃草、奔跑、嬉戏、翻滚。全卷共描绘马匹一千二百八十六匹,牧者一百三十四人,千姿万态,有聚有散,有虚有实,构思非常巧妙,场面也极为壮阔
- 显示了大唐帝国的强盛,充分展现了原作者集群马成势的艺术能力,在画马史上地位卓著。《临韦偃牧放图》是李公麟唯一的存世之作,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2 年列入《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

- 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北宋风俗画
- 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共绘制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
- 《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2 年列入《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

- 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
- 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在该作品人物的刻画上,极其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具展翅翱翔之态。
- 《千里江山图》画卷,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将创作者的情感付诸创作之中。《千里江山图》虽属于写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现了青年画家具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2 年列入《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后赤壁赋图 马和之

- 宋代马和之创作的一副绢本墨笔中国画
- 《赤壁后游图》描写北宋文学家苏轼夜游赤壁的故事。画面夜色茫茫,江水浩荡,一叶扁舟随波漂泊,船中三人对坐,游玩赏景。该图人物生动传神,笔法工中带写,运笔流畅,衣纹作兰叶描,设色淡雅
- 绘画的技法高超,离苏轼的时代最近,是历代以来类似作品中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2 年列入《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万松金阙图 赵伯骕

- 南宋画家赵伯骕创作的绢本青绿设色画
- 图绘南宋都城临安郊外风凰山一带景色碧波万顷,红日初升,茂林长松,惊起翔鹤飞鸿,川间琼楼金阙隐约可见;属青绿山水,笔法清细繁复,格调柔丽雅洁,显示出南宋皇家贵胄的审美情趣
- 《万松金阙图》可以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从追求北方的雄浑之美向江南水乡清雅之美转变的一件典型作品,为其后元代文人山水画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2 年列入《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步辇图 阎立本

- 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现存画作被认为是宋朝摹本
- 作品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反映了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
- 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2 年列入《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青釉堆塑楼阁人物谷仓罐

- 20世纪30年代后期出土于浙江绍兴三国墓,三国吴时期青瓷冥器
- 器物胎质灰白施青釉,高46.4厘米,分上下两部:上部堆塑三层楼阁、双阙亭台及奏乐侍仆、鸟兽,下部罐体贴塑龟驮碑及人畜形象,碑刻“永安三年”铭文与祈愿文字。整体通过建筑群像、百鸟争食、牲畜满栏等场景
- 展现了1700多年前江南吴地庄园五谷丰登的场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再现了当时豪族庄园的丰收景象与生活风貌,兼具写实性与象征性,反映了墓葬文化中对世俗生活的延续想象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3 年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青釉风首龙柄壶

- 出土于河南汲县,唐代瓷器
- 壶通高41.3cm,口径19.3cm,足径10.2cm,通体青釉,纹饰新颖,盘口形、细颈,斜溜肩,腹部自上而下逐渐圆鼓,下腹缓收,圈足呈喇叭形。腹部塑贴主体纹饰两层,上为6个联珠纹圆形开光,内有手舞足蹈的力士;下为宝相花6朵
- 唐代青瓷中的典型器物,又体现了唐代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3 年 8 月 19 日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故宫博物馆馆藏一般为皇家收集后的传世国宝,很多精品的出土日期不详
黑釉蓝斑花瓷腰鼓

- 唐代瓷器,河南鲁山窑制品
- 腰鼓为长形,两头粗中腰细,长 58.9 厘米,鼓面直径 22.2 厘米腰鼓广口,纤腰,鼓身凸起弦纹 7 道。通体施黑釉,在匀净的釉上点缀以几十块蓝色彩斑,在漆黑匀净的釉面上显现出片片蓝白色斑块,优美、静穆而典雅
- 唐朝社会风尚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反映了千百年来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史实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3 年 8 月 19 日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淡天青釉旋纹三足樽式炉

- 北宋晚期汝窑为宫廷烧造的天青色釉瓷器
- 器物高 12.9 厘米,口径 18 厘米,底径 17.8 厘米,整体仿汉代铜器造型,呈直口、平底样式,下承三足。外壁近口沿处与近底部分别饰两道凸弦纹,腹部中间凸起三道弦纹。通体施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莹润光洁,外底留有五个细小支钉痕
- 全球传世汝窑三足樽式炉仅存三件,此件为其中之一,具有极高稀缺性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3 年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冰裂纹”:瓷釉开片系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在焙烧后冷却时所形成,在瓷器流传过程中如遇冷热变化仍会继续开裂。它本属于釉的一种缺陷,但因其片纹自然天成、生动有趣,遂逐渐被视作一种特殊的装饰。这种工艺缺陷在宋代被赋予独特审美价值,成为后世鉴定汝窑瓷器的重要标准之一
另外 2 件,现分别藏于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和美国辛辛那提博物馆
官窑青釉弦纹瓶

- 南宋官窑烧制的青釉瓷器
- 器物高33.6厘米,整体造型由长颈、圆腹、高圈足三部分构成,圈足两侧各设长方形扁孔,此类孔洞设计便于穿系绳带固定器物,颈部饰有凸弦纹装饰带,腹部以素面为主,器型比例匀称,线条简洁明快
- 符合南宋官窑“紫口铁足”的典型工艺特征,是体现南宋官窑仿古创新的代表性器物;作为故宫博物院藏南宋官窑标准器之一,其器型特征与工艺标准为同类瓷器的断代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3 年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月白釉出戟尊

- 宋代宫廷陈设瓷
- 高 32.6cm,口径 26cm,足径 21cm;该器仿青铜器造型,呈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外撇圈足,颈腹足四面饰条形方棱(出戟)。通体施月白釉,釉面密布气泡并伴有棕眼现象,器身边棱处因高温熔融形成黄褐色胎骨显露
- 此尊造型古朴庄重,釉色素雅凝润,属钧窑经典器型,具有重要历史与艺术价值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3 年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珍珠地划花双虎纹瓶

- 1962年出土于河南登封县(今改发封市)曲河村登封窑遗址,宋代瓷器
- 瓶高32.3厘米,口径7.3厘米,足径9.5厘米。瓶形似橄榄,圈足。胎为灰褐色,施白色化妆土。瓶身刻划二虎,一站立,一行走,呲牙翘尾,均矫捷凶猛, 搏斗于草丛中,衬以洞石、芭蕉,近底处有一周莲瓣纹。图案以外空白处戳印珍珠形小圆圈
- 一件有代表性的登封窑作品,为研究登封窑的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釉质滋润,构图精美,反映了该窑制瓷艺的高水平;对研究中国制瓷手工业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3 年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灵鹫毬路纹锦袍

- 1953 年出土于新疆阿拉尔墓地,北宋织锦
- 纹锦袍身长138厘米,两袖通长194厘米,袖口宽15厘米,下摆宽81厘米。袍半掩襟,交领,窄袖,后身开禊至高于臀部处,领口、袖口、衣襟外缘羊皮“出凤”。袍身用料为三枚左向斜纹纬棉,图案为宋代流行的毬路纹,纹内饰一对灵鹫相背而立
- 中国出土最完整的织锦袍服,不但融合了中西方装饰艺术特点,而且促进了绘画的成熟和发展。其装饰图案设计是非常具有特色的。探讨宋锦装饰图案的创意设计和构成手法及其风格,在艺术设计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3 年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陈仓石鼓

- 627年发现于凤翔府陈仓境内的陈仓山(今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先秦文物
- 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十个花岗岩材质的石鼓每个重约一吨,在每个石鼓上面都镌刻 “石鼓文”(大篆),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 《猎碣》
- 石鼓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乃篆书之祖。自明清以来,一字抵万金,创下中国文物史上的奇迹;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大秦帝国的“东方红”。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3 年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宋拓东汉西岳华山庙碑册

- 宋元年间对东汉西岳华山庙碑拓制的浓墨精拓本(华阴本)
- 原碑立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碑文由书佐新丰郭香察书写,隶书风格典雅壮伟,记述历代帝王封禅祭祀及弘农太守袁逢重修华岳庙之事;拓本38页,剪条装裱,每页3行,行6字
- 现存可信宋代拓本四件之一;现存最早系统记录汉代山岳祭祀仪轨的碑刻,其碑文可补《后汉书》中《郊祀志》散佚之缺。拓本中"遣吏郭香察书"题名引发书丹人归属争议,成为书法史重要研究课题。王铎在题跋中提出"汉隶八分体"概念,奠定清代碑学理论基础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3 年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原碑宋末元初毁佚,现存可信拓本包括长垣本、华阴本、四明本和顺德本四种
《刊谬补缺切韵》龙鳞装

- 唐吴彩鸾写本,唐王仁昫撰,长孙讷言注,裴务齐正字
- 素笺厚纸本,龙鳞装。凡24页,首页单面书,余皆两面书,共47面,每面35行,自第9页“耕”起为36行,每行字数不等。朱栏,纵25.5cm,横47.8cm;此书原为散页,宋宣和年间裱成手卷,后有所改异;此式卷起如手卷,展卷时书页鳞次相积,故称“龙鳞装”;明洪武年间重装时保留了原装形式
- 欲得《切韵》原貌,唯赖此全本,同时还可赏其书法,考其纸墨装潢,堪称稀世之珍
-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3 年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切韵》是一部集前代韵书之大成的著作,是我国韵书史上划时代的经典,书中记录的音系反映了中古汉语读书音系统的基本面貌,可以为上古汉语研究、现代方言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切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现存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为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一为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