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sules网络与动态路由

中文标题:Capsules网络与动态路由

英文标题:Dynamic Routing Between Capsules

发布平台:NIPS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发布日期:2017-01-01

引用量(非实时):4433

DOI:缺失

作者:Sara Sabour, Nicholas Frosst, Geoffrey E Hinton

关键字: #Capsules #动态路由 #Hinton

文章类型:conferencePaper

品读时间:2022-03-29 14:35

1 文章萃取

1.1 核心观点

胶囊是一组神经元构成的活跃向量,用于代表特定类型实体的实例化参数。向量的方向表示实体的具体实例化参数,向量的长度表示实体存在的概率。本文提出一种动态路由机制,实现低层胶囊向高层胶囊的组成,使得模型具备了对图像进行层次抽象的能力。相比于卷积神经网络,胶囊模型在MNIST上达到了更出色的精准度和稳健性,并且在图像分割方面表现异常出彩。

1.2 综合评价

  • 通过动态路由机制,从神经网络中抽取解析树(整体与部分的层次关系)
  • 严谨的实验展现出了优越的稳健性和泛化能力和巨大潜力
  • 打破了梯度下降法的垄断局面,给神经网络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
  • 借助无监督的自编码器机制,加快了模型对于实体的实例参数化过程
  • 胶囊网络在大规模数据集上效率较低,表现较差;由于过度关注于全局信息,在背景复杂的情况时,效果会有所下降

1.3 主观评分:⭐⭐⭐⭐⭐

前言:从最初的图像解析到后来的自编码器的改造,作者一直专注于从更合理的视觉机制出发,发掘图像中整体与部分的空间关系。伴随着神经网络的逐步兴起,作者将这种思想融入到了卷积神经网络中,通过构建胶囊结构实现了对池化层的替代,并借助动态路由机制打破了千篇一律梯度下降的局面,这种将想法逐步落实的过程真的非常的美丽,本文的最终模型结构可能尚存在很多生涩的地方,但背后的想法是非常值得借鉴的,这种思路就像是一种在萌芽的种子,谁也不知道最后会生长出怎样的参天大树。

2 精读笔记

2.1 背景介绍

人类观察到的图像时,会自动忽略不相干的信息,并仔细确定一系列的固定点,以确保这部分光学信息能够以最高分辨率进行处理。

本文假设图像中的固定点都会通过多层神经网络构建一种解析树(从网到树是一个类似于剪枝的筛选过程):每一层的神经元被分成多个神经元组,每个组被称为“胶囊($Capsules$)”,解析树的每个节点就是一个活跃的$Capsule$。通过一个迭代路由的过程,每个活跃$Capsule$都会选择下一层的某个$Capsule$作为其在树中的父节点。而这种树形结构将会是获取图像层次抽象信息的关键。

一个活跃的$Capsule$是描述图像中的特定实体的实例化参数,参数向量的方向表示实体的属性:比如姿态(大小、位置、方向)、变形、反光、纹理等;参数向量的模长表示实体存在的概率,而本文使用以下函数确保向量的模长小于1: $$squshing(x)=\frac{||x||^2}{1+||x||^2}\frac{x}{||x||}$$ 其中前一项是对向量模长的压缩(这种压缩方式会减弱模长接近0时的输入向量的压缩,而增强模长过高时的输入向量的压缩),后一项是保留方向的单位向量

知识补充:函数$y=\frac{x^2}{a+x^2}$在$a=2,1,0.5,0.1$时的函数图像

考虑卷积神经网络,多层次的卷积层实现了特征从简单和复杂的层次抽象,这一点值得借鉴;而池化层通过选取最值的方式筛选显著特征,虽然简单有效,但是过于粗暴,舍弃了很多有效的信息。$Capsule$需要取长补短,保留层次的结构特性并舍弃过于粗暴的特征筛选方法。

$Capsule$借助动态路由机制实现了对池化层的上位替代,动态路由机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底层$Capsule$的合理组合,用形成上层$Capsule$(举例来说,眼皮上的毛发是指眉毛,而嘴巴下的毛发是指胡子,眉毛和胡子又都是脸的组成部分,而不是腿的组成部分)。每一层都通过动态路由机制实现了关联与区分,这样就自然实现了从神经网络到解析树的内在转变。

2.2 算法细节

理解$Capsule$的思想后,就能发现实现$Capsule$网络的方法是很多的,而本文的目的不在于探究所有可能的方法,所以只是用较简单的方式展现$Capsule$的威力

2.2.1 Capsule输入与输出

不同于普通的神经元,每个$Capsule$的输入和输出都是向量,现在假设第$l$层的第$i$个$Capsule$的输出向量为$u_i$,第$l+1$层的第$j$个$Capsule$的输出向量为$v_j$,则从$Capsule_i$到$Capsule_j$的计算过程如下:

  1. 将$Capsule_i$的输出向量$u_i$与权重矩阵(权重矩阵可以理解为一种仿射变换)相乘,得到预测向量(Prediction Vector):$\hat{u}{j|i}=W{ij}u_i$
  2. 通过动态路由机制,计算得到耦合系数$b_{ij}$,耦合系数描述了$Capsule_i$和$Capsule_j$之间的认同度(Agreement),用于构建底层特征与高层特征的组成关系
  3. 归一化耦合系数,确保$Capsule_j$与$l$层的所有$Capsule$的耦合系数和为1:$$c_{ij}=\frac{exp(b_ij)}{\Sigma_kexp(b_{ik})}$$
  4. 汇总第$l$层所有预测向量,以耦合系数为权重,求和得到$Capsule_j$的输入向量$s_j$:$$s_j=\Sigma_ic_{ij}\cdot \hat{u}_{j|i}$$
  5. 对输入变量进行非线性压缩(Squashing),得到$Capsule_j$的输出向量为$v_j$:$$v_j=\frac{||s_j||^2}{1+||s_j||^2}\frac{s_j}{||s_j||}$$

$Capsule$(向量入、向量出) VS 神经元(标量入、标量出):

(图源:Github-CapsNet-Tensorflow-README

2.2.2 动态路由机制

动态路由机制主要决定上层$Capsule$主要由哪几个下层$Capsule$组成,具体步骤如下:

  1. 初始化第$l$层所有$Capsule$与第$l+1$层的$Capsule_j$所有耦合系数为0
  2. 归一化所有耦合系数,并对第$l$层所有$Capsule$的预测向量进行加权求和,然后对结果进行非线性压缩(本步骤就是指上一节中详细描述的计算过程)
  3. 借助上一步得到的$Capsule_j$输出向量$v_j$,对耦合系数$b_{ij}$进行更新:$$b_{ij}\leftarrow b_{ij}+\hat u_{j|i}\cdot v_j$$
  4. 步骤2和步骤3重复$r$次,完成耦合系数的更新(在本文后续实验中$r=3$)

具体算法伪代码如下:

更新的本质:向量$\hat u_{j|i}$是$Capsule_i$的输出向量$u_i$经权重矩阵$W_{ij}$仿射变换得到的,向量$v_j$是$Capsule_j$的输出向量,所以$\hat u_{j|i}\cdot v_j$描述的是$Capsule_i$的输出与$Capsule_j$的输出的一致性(agreement),具备一致性的底层特征将共同组成高级特征。

两层Capsule间的动态路由机制与K-means聚类算法存在惊人的一致性,对比来说,如果把底层特征看作样本,高级特征看作簇心,底层特征组成为高级特征相当于一个无监督的聚类分组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神经网络网状结构内部构建树结构的过程。

2.2.3 构建CapsNet网络

首先构建一个三层的简单$CapsNet$网络,第一层是普通卷积层,第二层是主胶囊层($PrimaryCaps$),第三层是数字胶囊层($DigitCaps$),图示如下:

  • 普通卷积层的输入为$28\times 28$的手写数字图片,本层包含$256$个$9\times 9$的卷积核,步长为$1$,使用$ReLU$作为激活函数,最终普通卷积层的输出维度为$20\times 20 \times 256$(补充说明:$20=28-9+1$),参数量为$(9\times 9 +1)\times 256=20992$

  • 主胶囊层其实是一个卷积胶囊层,共包含$32$个胶囊,每个胶囊包含$8$个$9\times 9\times 256$的卷积核,步长为$2$,使用$Squashing$作为激活函数,最终主胶囊层的输出维度为$32\times 8 \times 6 \times 6$(补充说明:$6=\frac{20-9+1}{2}$),参数量为$32\times 8 \times (9\times 9 \times 256 + 1)=5308672$

  • 数字胶囊层共包含$10$个胶囊,对应数字的$10$种类别。每个胶囊是由上一层的胶囊输出通过动态路由的方式计算得到的,而上一层胶囊共计产生了$6\times 6 \times 32=1152$个向量,每个向量维度为$8$,这些向量在数字胶囊中通过一个$8\times 16$的权重矩阵转为$16$维向量,也就是说数字胶囊层的输出维度为$16\times 10$,参数量为$1152\times (8\times 16 + 2)=1497600$,其中$8\times 16$为权重矩阵的参数,$2$表示耦合系数和标准化后的耦合系数

2.2.4 边缘损失函数

由上文可知,$Capsule$是对实体的实例参数化,$Capsule$的输出向量的模长表示实体存在的概率,所以一个理想的$Capsules$网络其最顶层的$DigitCaps$输出向量模长应尽可能明显,而这一点可以通过设定边缘损失函数实现约束与引导,对于$Capsule_k$其对应的边缘损失函数为: $$L_k=T_k max(0,m^+-||v_k||^2)+\lambda(1-T_k)max(0,||v_k||-m^-)$$

  • 其中$T_k$表示分类类别(比如MINIST就是10中数字类型),为布尔型变量
  • 边缘损失根据最顶层$DigitCaps$是否归属于类别$T_k$划分为两项
  • 前一项对输出向量模长最大值进行约束,其中$m^+$表示上边界,本文设为$0.9$
  • 前一项对输出向量模长最小值进行约束,其中$m^-$表示下边界,本文设为$0.1$
  • 超参数$\lambda$用于权衡上边界约束与下边界约束,一般更重视前者,所以设$\lambda=0.5$

最终模型的损失函数是最顶层所有$Capsule$边缘损失的总和

2.2.5 添加解码模块

根据Capsules与自编码器变体可知,借助自编码器的形式,$Capsules$网络能更快的实现对实体的实例参数化,所以本文也沿用了这一特性。具体来说,对于$DigitCaps$层的向量输出,本文添加了由三个全连接层构成的解码器,用于还原图像,图示如下:

对于每个类别,解码器会掩盖(mask)掉不相干的$Capsule$,仅保留与类别相关的$Capsule$用于解码,三个全连接层的输出维度分别为$512,1024,784$,对应的激活函数分别为$ReLU, ReLU, Sigmoid$,最后一层的$784$神经元输出会还原为$28\times 28$的图像

实际使用中,解码器反馈的损失误差通过乘以$0.0005$的方式进行压缩,以保障边缘损失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借助解码器加速$Capsule$构建实例化参数的过程

2.3 实验与评价

本实验采用$Tensorflow$框架,优化器使用$Adam$

选择$MINIST$数据集中的$6$万图片进行训练,$1$万图片进行预测

解码器效果展示:

不同动态路由次数、是否添加解码模块的对比(Baseline是普通三层CNN):

对于$DigitCaps$的最终$16$维输出进行随机扰动,扰动范围为$[-25%,25%]$,扰动间隔为$5%$,并通过解码器进行结果的可视化:

可以发现$DigitCaps$的每个维度都学到了类似于放缩、粗细、旋转、具备变形等概念

鲁棒性测试:对测试集添加随机小范围仿射变换,普通$CNN$的准确度由$99.22%$降到了$66%$,而$Capsules$网络的准确度从$99.23%$降到了$79%$

$MultiMNIST$是通过叠加$MINIST$数据集中的图片得到的数据集,而本文中的$Capsule$模型的最终错误率仅为$5%$,效果展示如下:

总结:

  1. 胶囊网络一定程度上学到了实体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具备视角不变性,从而取得了出色的模型稳健性和泛化能力。
  2. 胶囊使用向量表示实体的实例化参数,还能利用矩阵乘法有效建模空间关系。
  3. 类似于生成式网络,过于关注于全局信息,面对图片背景复杂的场景略显吃力
  4. 胶囊非常擅长处理图像分割的问题,展现出来巨大的探索潜力

3 Capsule后记

Capsules扩展阅读:

苏剑林-深入理解Capsules的三部曲(推荐)

Capsules后续发展:

Matrix Capsules with EM Routing (2018):Capsule的输出由向量扩展为矩阵+标量(矩阵描述分布,标量描述概率/熵);动态路由部分从简版K-means聚类转变为简版GMM聚类(无监督分类问题转为概率分布描述问题)实现了Capsul版的卷积(局部版的动态路由)

Stacked Capsule AutoEncoder (2019):使用无监督的方式达到了98.5%的MNIST分类准确率

Capsules领域融合:

结合胶囊网络Capsule和图卷积GCN的文章

基于动态胶囊注意力的视觉问答

基于Capsule Networks的文本分类

相关资源

往年同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