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禁文物 195_山东山西馆藏

彩绘八角星纹陶豆

  • 1978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大汶口文化彩陶器
  • 豆为盛食器,也是祭祀用的礼器,口径26厘米,足径14.5厘米,通高28,此豆口沿上用褐、红彩绘对顶三角形与若干线条相间组成的图案,腹部用白彩在深红色陶衣上绘有5个方形八角星状纹饰,象征太阳
  • 纹饰构图对称,色彩对比强烈,堪称我国彩陶艺术珍品;八角星图是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典型纹样,体现先民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化艺术表达。作为大汶口文化代表性器物,其出土为研究史前制陶工艺、原始信仰及社会形态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 现收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3年8月19日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矩形五钮龙纹青铜镜

  • 1978年出土于临淄大武西汉齐王墓陪葬坑,西汉青铜镜
  • 铜镜通高115.1厘米、宽57.5厘米、厚1.2厘米,重达56.5千克;镜体呈矩形薄胎铸造,背面饰浅浮雕龙纹图案,龙身蜷曲作吐舌状,四周边缘装饰半圆形连弧纹,四角及中部铸有五个环形弦纹钮,钮周环绕柿蒂形纹样
  • 是我国考古发现面积最大、重量最重的铜镜;其独特的矩形制式与战国至西汉早期流行的龙纹相结合,展现出汉代工匠对传统纹饰的创造性改造。作为西汉初期齐国铜器制造业的巅峰之作,该文物印证了汉代失蜡法铸造工艺的精湛水平
  • 现藏于淄博市博物馆,2002年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晋侯鸟尊

  • 出土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村晋文化遗址中的晋侯墓
  • 晋侯鸟尊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整个鸟尊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整体是凤鸟直立造型,鸟首回眸微昂,尖喙上扬,高冠耸立,凤眼圆睁,眼神投向远方;在鸟尊身上华丽的造型中,一只小鸟静静相依,并且成为鸟尊器盖上的捉手。凤尾下设一象首,象鼻内卷上扬,与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
  • 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鸟尊以它的雄伟精美和独特造型而名闻天下
  • 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院,2013年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玉组配

  • 1992年出土于山西临汾曲沃县曲村M63墓(晋穆侯次夫人墓),西周时期玉器
  • 组玉佩复原长度约158厘米。由玉璜、玉珩、冲牙、玉管、绿松石珠、玛瑙管等组成,共有204件。大致有三列,中列有玉璜19件、玉珩3件、玉雁2件,左右两列各有玉璜13件,冲牙1件,上部由玉管、玉珠、玛瑙串联。组玉佩的下端是两件玉雁
  • 西周最大最长组玉佩;极尽巧思,华丽无比,代表了当时晋国的最高治玉水平
  • 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院,2013年8月19日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龙纹青铜兕觥

  • 1959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楼县桃花庄,商代后期青铜盛酒器
  • 原器通高19厘米、长43厘米;该器呈兽角状,前端为龙首造型,双目凸起,张口露齿,脊部设菌状钮盖,龙躯覆于器盖并与器身融合,下设长方形矮圈足。腹两侧饰鼍纹、扬尾龙纹及鱼状动物纹、虺纹,局部纹饰带有鳄鱼特征
  • 造型别致,构思巧妙,纹饰精美富丽,铸造工艺精湛高超,为商代青铜器中仅见,甚为珍贵,特别是鼍纹在青铜器中极为少见(鼍即鳄鱼),是研究商代北方民族青铜器铸造工艺,器物造型的重要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2013年8月19日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彩绘漆画木板屏风

  • 1965年出土于山西省大同市司马金龙墓,北魏木板漆画
  • 北魏木板漆画较完整的共有五块,每块长约8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2.5厘米,木板之间用榫卯结构连接而成,整个木板表面用红色漆为底,描绘了十几幅宣传帝王、忠臣、孝子、列女的故事,旁边还辅以大量的题记
  • 研究北魏社会文化形态的珍贵的实物资料;北魏木板漆画为北魏时期漆画工艺的发展状况、北魏前期的书法和绘画风格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漆器的一件代表作
  • 现分收藏于山西博物院(2块)、大同市博物馆(3块),2002年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北齐娄睿墓鞍马游骑图壁

  • 1979年出土于太原王郭村娄睿墓,北齐时期墓道壁画
  • 壁画创作于北齐武平元年(570年),采用铁线勾勒与色彩晕染技法,分层式长卷布局,全长 70 余米,分上下两层展现 28 组墓主人生前的出行场景,画面包含200余匹形态各异的骏马及仪仗队列
  • 其艺术成就被誉为中古时期鞍马题材绘画的巅峰,直接影响隋唐墓葬壁画形制
  • 现藏于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2002年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涅槃变相碑

  • 唐天授二年(691 年)所作,山西省临猗县大云寺遗物
  • 唐涅槃变相碑高 302 厘米、宽 87 厘米、厚 25 厘米,碑身以佛祖涅槃变相为中心,雕饰佛祖涅槃前后情景和佛传故事八图,有难陀供养、双树涅槃、为母说法、双足显圣、送葬、焚棺和天界起塔,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
  • 盛唐时期皇家寺院的遗存,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唐代碑刻造像艺术珍品;中国碑刻艺术的瑰宝,也是宗教艺术的明珠,为唐代和武则天的历史研究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 现收藏于山西古建筑博物馆(纯阳宫),2002年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常阳天尊石像

  • 唐开元七年(719 年)雕凿而成
  • 石像高1.5米,以白石雕造,面容饱满,衣纹清晰,神态和穆,气度不凡。右手持扇,左手扶几,盘坐于长方石座上。座的四面刻有铭文及供养人姓名,表示年代和造像因缘。其形象优美,技法娴熟
  • 研究道教、古代雕塑及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具备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唐代道教造像
  • 现收藏于山西古建筑博物馆(纯阳宫),2002年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往年同期文章